主题评价:
  • 0 次(票) - 平均星级: 0
  • 1
  • 2
  • 3
  • 4
  • 5
我们这个宇宙好像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好像是虚拟的
#1
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直击灵魂的问题。
那么复杂而有秩序的系统真的能自发产生吗?能。
几十年前,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平面区域分割成很多格子,每个格子可以有黑白两色,每个格子的颜色由它周围的八个格子约束。公众号:历史教师王汉周
人类阴茎骨,为什么消失了?


最近看了一个文章,我觉得其中的这个生命游戏和易经八卦很像,占卜者身居其中,环境变量刚好是八个。所以易经八卦很神奇呢,当然这可能也不是真的。

就好像不赞同阴谋论的人总说,虽然你的答案好像很合理,逻辑推演也很合理,但是这都是你的臆想啊。

那么下面我就再提提我眼中最主要的不合理的三个地方。

1.这个世界的时间不是连续的,而是在时间的最小间隔上,也就是每个普朗克时间之间,跳跃着一帧一帧的进行的,就好像看电影的时候一样。
普朗克时间,是指时间量子间的最小间隔。 约为5.39×10⁻⁴⁴s。

2.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随机数,所有随机数都来自于某个随机种子,也就是常量,加上某个变量公式,得到最终的随机数,无论是易经八卦,还是那些给彩票号码计算公式的人,都是想找到里面的常量与变量公式,得到最终答案。
真随机数生成器使用物理现象来提取实际的随机性,然后使用这些随机现象来生成随机数。 这些物理现象可能像掷骰子一样简单,但它们通常更容易测量,比如放射性衰变、大气中的背景噪音,甚至是一个人敲击键盘的间隔时间。 在真随机数生成器中仍然存在一些算法,而算法从来都不是真正随机的。

3.现代物理学,有一个理论是全宇宙只有一个电子,也就是我常常说的,我们的宇宙只有一个粒子,在每一帧的时候,运行到了宇宙的每个位置。
单电子宇宙理论,由约翰·惠勒在1940年春天打给理查德·费曼的电话中提出,该理论声称,所有的电子和正电子实际上是唯一一个电子在时间中前行并回溯的结果。
如果让一个粒子在1毫秒的时间内运行一个图案,在1000毫秒内运行1000个图案,这时我们的眼睛能看到1秒的动画吗?同理,如果一个粒子运动得足够快,能否形成一个具有智能的实体?或者说生命体?公众号:兰说人话
超越时空的思考:宇宙、时间与粒子

有没有什么理论,能够把我上面的三个问题串联到一起呢,或者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个相机,能够真正的捕捉到某一个时间帧里面的图像呢?

当然了,上面这些问题都没用,就算知道了答案又怎样呢,毕竟我们是有限有罪无知无力无耻的人罢了。我只想多多思考,不要老是浑浑噩噩,迷迷糊糊。







《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这篇文章对一些爱好哲理思辩的人,算是提供了一种学佛该有的态度。以免陷入知识障中,终日谈形而上学的“空义”。把佛法给哲学化的结果只会忽略了佛法更可贵的实践面。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佛陀,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 世界恒常存在吗。
2. 世界不会恒常永在吗。
3. 世界既恒常而又不恒常吗。
4. 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吗。
5. 世界有边际吗。
6. 世界无边际吗。
7. 世界有边际而又无边际吗。
8. 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吗。
9. 生命即是自我吗。
10. 生命与自我并非同一吗。
11. 佛死后还存在吗。
12. 佛死后不存在吗。
13. 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吗。
14. 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吗。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迷,它们牵涉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重大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长期折磨着鬘童子那尚好玄思的心灵,他觉得这些问题关系重大,非弄清不可,而佛陀对别人提的这类问题总是置而不答,使他很不满意。这次去请教佛陀之前,他作好打算:如果佛陀能给予令人满意的回答,说明这些命题中哪些是真理,我便继续跟随修道;如果佛陀不给我明确答案,我便向他提出诘难,然后舍他而去。

他把他的问题和想法直截了当地说给佛陀后,佛陀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题,而先反问他说:“鬘童子,是我先给你讲好:我为你解说世界是常等命题中何者为真理,便答应你跟随我修道的吗?”鬘童子回答:“不是这样,世尊。”佛于是批评他:“鬘童子,我从未向你承诺过我要为你解说这些问题,你也从未对我说过我给你讲清这些问题后你才跟我修学,你为何要这样提问题呢?”鬘童子被佛陀批评,低头默然,说不出话来。

这时佛告众比丘:“若有人这样想,如果佛陀不给我回答世界是常抑或无常等问题,说清何为真理的话,我便不跟随他修道,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此等愚人,不晓得不等他弄清这些问题,死期便会到来啊!”

接着,佛陀讲了这样一个譬喻:“就像有人身中毒箭,极感痛苦,他的亲人眷属深怀怜爱,赶紧为他寻找箭医,治疗箭伤。然而,这个中箭者却认为:不能急着拔箭疗毒,我应该首先弄清:要请的箭医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身于何等种姓家庭?是婆罗门、刹利还是贱种?其
回复
#2
上次我提到,我们的宇宙好像是假的,不是真实的。

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会说,在不久以前,我们的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呢。

上次的问题,是基于三个现代物理引申出来的,那么回到20世纪之前,现代物理学开始之前,或者回到文艺复兴前,牛顿,伽利略诞生前,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呢?

在不知道的时候,是真的。知道答案了,就是假的。人生也是如此。

在希腊柏拉图时代之前,1000年如1日。

在牛顿出生的时候,100年如1日。

在爱因斯坦到现在,时间似乎过得更快了,一眨眼就没了,抓也抓不住。

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真实了呢,就好像很多人说的,信息变多了,世界变混沌了,于是就开始不真实了。









在牛顿、伽利略时代之前,世界的真实性被视为不容置疑的自然哲学问题。那是一个以直觉和感官经验为导向的时代,科学尚未以现代意义上的形式存在。那时,人们认为世界是由某种神秘的本质构成的,这种本质是可感知的,但又超越了日常经验。

柏拉图提出了理想主义的概念,认为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理想形态的阴影,这似乎暗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宇宙层面。柏拉图的思想影响了后来世代的思想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现代物理学对现实的看法。

进入文艺复兴和之后的科学革命时期,随着科学方法的确立,世界开始被看作是可以通过数学和实验得到理解的物理现象集合。牛顿的经典力学构建了一个可预测的宇宙观——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天体的运行,以及地球上的苹果落地。至此,宇宙似乎变得更加“真实”,因为我们能够通过数学理解它。

然而,随着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出现,我们对真实性的认识又发生了转变。量子力学揭示了一个概率性的宇宙,其中观测者与观测过程似乎在根本层面上影响了现实的本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告诉我们,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它们是可以弯曲和扭曲的,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去甚远。

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复杂,现实和虚拟开始交织,使得定义“真实”变得更加困难。加速的信息流速似乎使得时间感快速流逝,我们如同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数据矩阵中,不断地被新的信息填充和更新。

如果未来的物理学能够提供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现实的定义可能会经历又一次重大的转变。但是,无论科学如何发展,现实感的主观经验始终是我们个体存在的基石。我们通过艺术、文学、哲学和科学构建和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也许,研究和探索“不真实”的感觉本身,就是认识“真实”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的“真实”宇宙可能不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消失或改变的,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真实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紧密相关,是一个既个人化又普遍化的体验,不断在我们的感知、理解和科技进步中被重塑。









如果没有现代物理学,或者这三个问题在未来得到真正的答案,可以逻辑推理求真的真正的答案。

那么在古代和未来,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

如果有一天,电脑游戏里的人物NPC,拥有了超级的AI和逻辑能力,那么电脑里面的世界,对于它们是真实的吗。或者说,NPC在玩家操作他们的时候,对于NPC来讲,这个世界真实吗。

有没有这样一天,电脑游戏里面的NPC也有人权,或者生命权?

毕竟,现在的游戏,和5年前比,已经看不到什么暴露的地方了,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呢。

类似的,如果时间不是连续的,假设在某一帧的时候,把这个宇宙暂停关机了,然后过了几千亿年,再继续运行这个宇宙,宇宙里面的生物,也并不知道,刚才关机了几千亿年。

或者说,这个世界从2024年开始,2024年之前的世界并不存在,2024年此时此刻的都是宇宙大爆炸瞬间生成的,物质,思想,回忆,都是瞬间生成,就好像画画一样,画里的东西并不存在之前和之后,而只有此时此刻。

或者说,现在并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要让时间停止在某一秒某一帧,以现代的技术来讲,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生活在沙砾中的世界,是想象不到大海是怎样的。

所以会有

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

不同的宗教,最终的答案,都非常接近。

当然了,道德经的第一句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答案。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觉得有好几种方式

第一个用俑替代活人殉葬的人。



第一个用俑替代动物殉葬的人。


杨伯峻先生说:「古代最初用活人殉葬,后来生产力渐渐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了供给本人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还有剩余可供剥削,于是人才被稍加重视,逐渐地不用来殉葬,而改用土俑和木俑。从孔子这句话来看,他是不明白这一历史情况的。 他却认为先有俑殉,然后发展为人殉。


是从相当恶意的角度去解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语义,认为此语表明孔子赞成人殉,旨在恢复西周奴隶制(「周礼」),因此诅咒用「作俑」代替人殉这一行为。 此说之代表为1974年柏青所发表的《驳孔丘反对人殉说》一文,该文认为:「我们从《论语》和先秦的其他文献资料中,根本找不到一句孔老二反对人殉的话,相反,我们倒可以找到儒家维护人殉的记载。



当然了,很可能是这么一个结果,三皇五帝,女蜗伏羲时代,并没有这些瞎折腾,到了某个时代,有人用俑去陪葬,以寄托哀思,后来肉食者们,在类似石崇斗富的情况下,用人替代俑去陪葬,所以才会出现人殉,孔子就骂第一个做俑的人,难道就不怕自己的后人也被陪葬吗。这样才是我心中最合理的解释。

汉语里面充满了谎言歧义。可能在明朝时候这个词是一种解释,到了清朝又是一种解释,最后到了民国,第三种解释又出现了。

真真假假,迷迷糊糊,谁能找得到答案呢,不如稀里糊涂算一卦,负负得正,假上加假得到真。







我已经3年没用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从来没用过拼多多和小红书,也不知道在拼多多和小红书里面,你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和我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回复


论坛跳转:


正在浏览该主题的用户: 2 个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