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评价:
  • 0 次(票) - 平均星级: 0
  • 1
  • 2
  • 3
  • 4
  • 5
从我今日的遭遇看举报文化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举报就已经刻入了每个人的DNA。
仔细想来,清朝文字狱最多到秀才一级,宋明文字狱一般都是官员,汉唐文字狱都在宫廷之中。
到了清朝,君权被无限放大,此时的文字狱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明末清初,江南有个叫庄廷鑨的富户,弄到了一部明代崇祯年间的史稿,又招揽了一批江南才子协助纂修,补写自崇祯至明朝灭亡期间的史事。因其在叙述中仍尊奉明朝的年号,并在对建州女真事迹描述时未用尊称,而是依照明朝惯例用了“夷寇”等称呼,犯了清廷的忌讳。
本身此事不算严重,但被一班无耻之徒发现此中问题后,以此为要挟,勒索庄氏,后因勒索不成,恼羞成怒,一举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告发至鳌拜处,鳌拜震怒,下旨严查。

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个因“狂”而出名的李贽。
此人自小就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长大后更是以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反对孔孟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反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至上而提倡社会功利最先,直接把封建统治阶层用以愚民的核心价值观全盘否定。这一整套思想理论的提出,直接使李贽成为了“明朝第一思想犯”。
因其个性过强,加上言论过于"大逆不道",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官场上都得罪过很多人。在李贽七十六岁时候,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经首辅沈一贯的授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李贽被以“敢倡乱道,妄言欺世”的罪名逮捕入狱,入狱不久李贽便被逼自尽而亡,其著作也尽数烧毁。
李贽案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影响极其恶劣的先例,此案与“乌台诗案”有所不同,此案出现的根本原因与朝廷斗争无关,不过是明代奴化文人政策的恶果之一。是明朝麻木不仁的文人阵营出于对学术竞争对手的政治迫害而造成的。
在政治打击力度和残害程度上来说,此案直接开启了清代严酷的文字狱风气的先河。
唯一一个没有文字狱的竟然是短命的元朝,可笑可笑。由此可见,举报是刻在中华民族的DNA里面的。
昨天我在闲鱼上看一个落魄匠人出售一幅油画,画中女人风骚至极,标题为河边洗衣女,唯独赤脚裸背。有人评论赤脚如何从家里去河边洗衣呢,我评论裸身不怕蚊子咬吗。结果被闲鱼举报删除评论。
为什么被删除呢,这个匠人为何会举报我呢?

细细想来,这片土地上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画家的,只有匠人。
如同我们逛寺庙时候,每个菩萨如来都板着脸,甚至妈祖庙里面供奉的妈祖也是大脸不笑。仔细看妈祖生平,只生活到28岁,但是我也没见到哪个年轻女子一天到晚板着脸的。
妈祖,原名林默 [27-28],公元960年三月廿三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32]父母信佛,梦观音赐药而生之。八岁从师,十岁信佛,十三岁习法术。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年仅28岁,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当地居民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立庙奉祀,称“通贤灵女”。宋、元、明、清历代均有褒封,清封“天上圣母”。
行善之人脸上大多慈悲平和,怎么到了庙宇之中的上神就个个被这些匠人塑造的一个大脸盘子外加严肃的表情呢?
回到我被举报的事来讲,这个人画的卖不出去,还不准别人评论了,真实让我无话可说,好像我们不评论了,你的画就能卖高价了。
如今举报之风,从汉朝巫蛊之祸,到唐朝黄台瓜辞,后有明朝诛10族,清朝明史案。再到今日,连在闲鱼上发个评论都被所谓的文人举报。没有举报的元朝让全国人民都不适应,最后得到个短命的结局。真让我不得不感叹举报是刻在中华民族的DNA里面的。

参考 wikipedia 的定义: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
一个知识分子是 对社会的现实 开展批判性思考、研究和反映 的一个人, 并且是 针对社会范例化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的人。知识分子来自 文化界,作为创造者或者调解者 参与政治, 一般是通过否定(或肯定)、生产制造或扩展 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通过)守护一种 价值 体系, 来捍卫 具体的立场 或者谴责 缺失的公正,
英文 wikipedia 原文: An intellectual is a person who engages in critical thinking,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reality of society, and who proposes solutions for its normative problems. Coming from the world of culture, either as a creator or as a mediator, the intellectual participates in politics, either to defend a concrete proposition or to denounce an injustice, usually by either rejecting, producing or extending an ideology, and by d
回复


论坛跳转:


正在浏览该主题的用户: 2 个游客